Hemingway & Gellhorn 海明威與蓋爾霍恩(戰地烽火情)
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羅馬書13:8)
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歌羅西書3:13)
本片講述海明威(Clive Owen飾)與其第三任妻子-著名戰地記者瑪莎蓋爾霍恩(Nicole Kidman飾)的愛情故事與情感糾葛。他倆的姻緣像是一段孽緣,從開始就是個錯誤。海明威曾在晚年寫的回憶錄《流動的盛宴》中對自己1927年移情別戀表示懊悔。若他沒有對第一任妻子不忠,可能就沒有後面的幾段感情,他的人生有可能完全改寫。
海明威與蓋爾霍恩於1936年相遇在一間名為Key West的酒吧裡。Martha Gellhorn勇敢獨立,海明威與她之間的愛火很快燃起。接著他倆一同前往西班牙報導西班牙内戰,兩人陷入熱戀,於1940年正式结婚。在蜜月旅行期間,海明威受蓋爾霍恩的啟發寫下了著名的小說《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不過兩人的個性強勢剛烈,事業心又重,在吵吵鬧鬧、聚少離多的情況下,愛情之火很快就耗盡,婚姻只维持了五年。
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幾幕台詞如下:
1. 海明威向垂死的戰友耳邊低語,蓋爾霍恩說那時她知道自己愛上海明威了。
2. 熱戀時,海明威對蓋爾霍恩說:「You inspired me.」(妳啟發了我。)
3. 熱戀時,蓋爾霍恩對海明威說:「I adore you.」(我欣賞尊崇你。)
4. 海明威寫給蓋爾霍恩的信上說:「愛比恨長久。」
5. 兩人決裂時,海明威對蓋爾霍恩說:「I gave you everything. I made you.」(我給了妳一切。我造就了妳。)
6. 電影最後,蓋爾霍恩接受記者訪問時說自己不是別人生命的註腳(footnote)。
我覺得這部電影的前段稍嫌冗長,黑白場景假假的,男女主角Clive Owen,Nicole Kidman 的氣質不太像 Heminway & Gellhorn本人,且Clive Owen的聲音、舉止似乎過於剛烈粗暴。不過,這部主要探討夫妻關係、性愛關係與情感糾葛的電影,後半段的戲劇張力十足,結尾也拍得不錯,讓人有一股淡淡的哀傷與省思。
這部電影使我對海明威和瑪莎蓋爾霍恩的一生更有興趣了。兩個才華洋溢又相互吸引的戀人,能夠在殘酷的戰爭中生存下來,卻不懂得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彼此相愛,彼此饒恕;反而因著爭競嫉妒,不斷地向自己、向彼此開戰。他倆都是驕傲強勢的人,海明威更有著自大衝動,逞強好鬥的人格缺陷。我沒有去查證劇情的真確性,根據電影的描述,海明威搶了事業心極重的蓋爾霍恩的工作,是兩人情感破裂最最致命的一擊。作為大文豪的海明威,怎會不識這點基本的人性?顯然是大男人主義及爭競報復的心在作祟。當蓋爾霍恩在海明威車禍受傷時提出離婚的要求,時點雖不恰當,但表明她的心已死,所以之後海明威懇求她再給他一次機會,她也無動於衷。我曾想若是蓋爾霍恩當時接受了海明威的請求,再給他一次機會,他們有機會和好嗎?蓋爾霍恩當時作了她的選擇,她當然不必為海明威以後的人生負責。何況面對有性格缺陷的海明威,早早離開他是減少痛苦的明智決定。但從1945年他倆分手到1998年蓋爾霍恩服安眠藥自殺,這五十多年來蓋爾霍恩是否對海明威感到虧欠?或對當初的選擇感到遺憾?本片對此未正面回答,這個答案恐怕也永遠只有她自己知道。
海明威和蓋爾霍恩自1945年離婚後,從未再見面,是嗎? 如果他們在離婚後有機會彼此饒恕和好,海明威後來是不是不致於走上絕路? 他在1961年舉槍自殺顯然是因著嚴重抑鬱症。 而他得病應該和情感的失落,生命失去重要連結,及不能釋懷與蓋爾霍恩的情感糾葛有關。我為他選擇自殺這條路感到深深的惋惜。他璀璨又悲哀的一生,套句劇中的台詞「能叫我們學到點什麼?」
看完本片,我想到羅馬書13章8節「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彼此饒恕,彼此相愛,願意去成全別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恨能挑起爭端,愛能遮掩過錯。海明威寫給蓋爾霍恩的信上說:「愛比恨長久。」說的沒錯,只可惜他倆未能將長久的愛實踐出來。你、我是否願意去操練彼此相愛,將長久的愛實踐出來?你、我又是否有這樣的心志-配偶的成功與得勝,就是我的成功與得勝;配偶的軟弱失敗也是我的?
生命影響生命,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會成為別人生命的註腳(footnote);別人也會成為我們生命的註腳。
默想與回應:
1. 海明威和蓋爾霍恩的人生故事對你有何啟發?能叫你學到點什麼?
2. 你生命中是否也有一些未處理好的情感糾葛?跟人之間還有過不去的地方?
看了這篇文章,你有話想說嗎? 請點選 「聯絡我們」留下你的隻字片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