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札記
生活札記恩典永傳

恩典永傳
漢鳴
 
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箴言11:25)
 
出來社會做事多年之後,我逐漸有一個想法,貧和富其實是一件十分主觀的事。賺錢到了某個地步,就算再加你一倍人工,對日常生活水準其實影響不大。
 
「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我問自己,在我所認識的朋友當中,那些熱心幫助人的有甚麼共通點呢?他們都自覺很富足。縱或只是一個平實的家庭主婦,或辦公室內一個普通文員,又或是個只有三條牛仔褲、四件T恤的斯里蘭卡宣教士。談到宣教士,不期然惦念起劉義信姊妹(Ellie Lau)。1988年在檳城的宣教會議,她和我喝咖啡後,爭著付帳;之後她又慷慨地訂購了一批大會T恤,送給較貧窮的南亞弟兄姊妹。那次會面時,我在港大已經畢業多年,按月薪計,自忖一定比她多,但她活得比我慷慨豐盛。
 
一個好施捨的人,是個對上帝的主權有信心的人,他相信神會按著他的需要,每日賜給他飲食(太6:11),所以不必為自己積存明日的「嗎哪」。現今我所擁有的資源,不論是時間、金錢、才能,其實都是上帝所賜,祂擁有絕對的行使權。祂所求於我的,就是要我做一個忠於所託、又慷慨付出的管家。
 
在我生命中有這樣的一段經歷,也許可以分享一下。多年前在我教會裡有位弟兄考大學,而他就讀的中學老師質素很參差,他對英文科尤其缺乏信心。那一次,上帝清晰的感動我去幫助他,於是就邀請他每星期抽兩晚來我家吃飯,之後補習英文。幾個月後放榜,他英文及格,可以順利升讀浸大宗哲系。轉眼間他已經大學畢業了,有次他問我,「我和你非親非故,當年為何你肯花時間幫助我呢?」我記得自己的答案大約是這樣的:「我也沒有深究原因……但若真要追溯下去,也許可以這樣理解:在我年輕跌跌撞撞的歲月裡,曾經有人無條件的栽培我,忍受我的缺點,鼓勵我去發展自己的潛質。Ellie是其中之一,她拿了我的新詩寄給台灣《校園雜誌》,結果幾篇都獲發表,我很感激她。不是因為稿費,而是我學到從她的角度去重新看我自己—作為一個人、一個新詩作者、一個基督徒,我有甚麼價值?這些生命天使現在都已經各散東西,有些甚至已經辭世。我既未能報答他們,便惟有「利用」你來報答他們的恩。將來,十年廿年後,你也可以去幫助下一代的人,這就是我對『薪火相傳』的詮釋。」
 
這位弟兄叫Abraham。他聽完我的話,似懂非懂,說:「但是,我的英文水平可能永遠都追不上你……」真給他氣死!「亞伯拉罕呀,善行不一定是教英文的,可以千變萬化,如池塘上的蓮花。你在宗哲系讀甚麼的呢?!」
 
默想:滋潤是一個十分繪形繪聲的動詞。生命為雨露滋潤以致重現生機,在眾生的歷程裡面,枯竭會隨時撲面而來,若我們恆常認定自己在主的恩眷中,自然就會甘心樂意去滋潤其他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