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札記
生活札記We are what we remember (三)浪子的比喻

We are what we remember (三)浪子的比喻
 
經文:
11 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 12 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 
13 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在那裏任意放蕩,浪費資財。 
14 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 
15 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裏去放豬。 
16 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 
17 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裏餓死嗎? 
18 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裏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 
19 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
20 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裏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 
21 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 
22 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 
23 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 
24 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
25 那時,大兒子正在田裏。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作樂跳舞的聲音, 
26 便叫過一個僕人來,問是甚麼事。 27 僕人說:『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地回來,把肥牛犢宰了。』 
28 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
29 他父親就出來勸他。 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 
30 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 
31 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 
32 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初讀路加福音15章11-32節浪子的比喻時,大多會把注意力放在放蕩的小兒子上,這也難怪,因為小兒子的遭遇非常戲劇化。後來再讀時,會讀出那位每天站在村口盼兒歸來的父親深厚的愛,也會注意到大兒子對弟弟返家的不悅。大兒子覺得父親偏心不公平,他嫉妒弟弟,因為父親愛放浪的弟弟多過愛他,他其實也是浪子,仍未回轉,內心仍在黑暗中,就像Rembrandt(林布蘭登)的畫作《浪子回頭》所表達的那樣,大兒子處在畫面的陰暗中。
 
今天我想從記憶的角度來看這段經文。當初小兒子要求分家產後離家出走這件事,顯然對這個家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這位父親、大兒子對這事件的回憶及觀感卻大不同。
 
父親對小兒子有深厚的愛,所以願意放下傷害,選擇饒恕並充滿盼望,天天期盼著小兒子回家。相反地,大兒子回首往事,恐只記得弟弟的自私不負責,留下工作由他承擔…而今父親竟然還大肆慶祝弟弟的歸來,真是太不公平了,令人憤慨。
 
大兒子太執著於過去的記憶,就是弟弟對他及家庭帶來的傷害,他心中積累著未處理好的情緒。另一方面,他心中充滿了比較的心,並未深刻體會父親的心及父親的愛,以致於當爸爸歡慶弟弟歸來時,他反而憤怒極了!
 
至於小兒子,他後來終於醒悟過來,渴望回家,就是即使他從今以後不再是兒子,而是一個奴僕,他也願意。他不是一直活在過去犯錯的記憶裡,而是放下羞辱走出來。
 
我們對於過去發生的一些事是如何記憶的?願我們都學那位父親,不執著於過去的傷痛,願意饒恕,心存愛與盼望。這位父親以無條件接納的態度,歡慶小兒子的歸來,並尊榮他,最後得以和他重建親密的關係。
 
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我們靠自己無法走出過去的不愉快及傷痛,那些記憶如影隨行影響我們,我們唯有祈求祢的醫治和力量,因為在祢那裡有出路。主耶穌,我們交出我們過往的記憶,願祢醫治及化成生命的動力。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