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天地
學術天地創傷治療新契機

創傷治療的新契機                        黃葉仲萍 (  Dr. C.P. Wong Ip)
 
在大災難之後,拯救生還者的時候我們往往看見許多令人驚訝、不能解釋的事情。我們認為這些是地震之後奇跡!有些人在極度嚴峻的環境底下竟然能夠生存下來。許多例子都讓我們驚嘆人的生命力,生存意志力的頑強。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當中,拯救隊伍分秒必爭的發掘瓦礫中埋藏的倖存者,在公認最佳拯救時刻過去之後,他們仍然陸續找到生還者。事後這些生還者都會覆述他們怎樣懷著希望的等待拯救,他們大都能夠冷靜屏息的等待,不會緊張,也不會消耗無謂的精力。
 
根據近期許多有關腦部發展的研究,學者發現有些人在極度壓力或危險底下能夠發揮他們的潛力,但是有些人卻剛好相反。大概一般的反應可以歸成三類:迎向、逃跑及受驚不會反應。有些人遇到突如其來的事,他們可以平心靜氣伺候機會,但是有些人卻畏懼退縮,這些反應都是與他們小時候的經驗有關。一個人的求生能力以至他的抗逆能力,實在與他跟早年的照料者的關係有著極深遠的淵源。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神經生物學家Allen Schore[1] (艾倫) 稱小孩子在成長階段經歷許多重要事件,以致他們對自己的存在價值,對外面世界、以致他們內在的矛盾都留下深刻的軌跡,以致日後追循這些印記,他們重複的感受初期的經驗,他提出一個人的(Affective Development)情感發展在創傷治療上是至為重要的。如果照料者能夠體會到孩子的需要,而又接受及懷抱這孩子,給他足夠的肯定及安全感,那孩子自然有充裕的耐力去應付生活上的要求,健康的情感基礎像避震器一樣,對個人甚至日後遇到任何創傷事件,他的復癒機會都會更佳。
 
天災人禍像四川地震、911突襲,這些事情,都會構成災禍中的人一些不可磨滅的創傷,甚至構成創傷之後的創傷後心理失調的現象。根據Fellith 等人的研究所得,他們從一萬名曾經在孩童期受創的成年人中發現這些人比一般人有酗酒、憂鬱、吸毒與及自殺等行為高出四倍之多。他們又會比其他人高出兩至四倍會有吸煙的習慣,比較更容易濫交、更容易染有性病,平均1.4至1.6倍會肥胖過重及會有心臟病、癌症、肺病、骨折、肝炎、爆血管、糖尿、與及肝病等。所以雖然事過但是對當事人來說是不容易情遷的,除了明顯的創傷後心理失調現象,有些創傷的記憶會選擇留在身體裡,藉著身體病癥來表示出來。上述研究所顯示的就是一部份真實的例子了。孩童期甚至更早的推至胎期,孩子對外在世界已經經驗到,無論是直接的或是透過母親,使他們形成一定的自動神經系統機制,對某些事會特別敏感,會產生一定的反應。這種反應現象稱為Neuro-toxicity(神經毒害),主要指出人腦在其發展時期如果受到一些不停的刺激與及由母體分泌的化學元素會令到當事人心理容易受創。母體大量的壓力賀爾蒙致令當事人的腦部發展過大或是過小。先天與後天都同樣重要。不過天災不能避免,但父母照料者對孩子的影響倒是可以調校改變的。
 
根據Homeostasis平衡理論的基礎概念,一個人會在他自己的系統中平衡自己,假如小嬰孩在母親的肚裏的生態並不理想,他會平衡自己成長的需要,例如把本來發展內臟成長所需的資源,抽調來應付腦部的發展,實驗証明日後這些人會有較大的機會有高膽固醇,因為他們在成長期缺少了肝功能的發展。
 
以上的講法都清楚指出一個人日後抗逆力,生命力與及鬥志都是與他早期的發展有關,而母體正是影響這孩子最大的因素,根據(Glynn, Wadhsw & Sandman 2000)的研究顯示,母體所分泌的Cortisol[2] (壓力賀爾蒙)直接影響孩子的重量以至他的出生日期。
 
如果胎兒在母體能夠安全的成長,他日後亦會更能夠維持這種安全的感覺,以致他繼續擁有這份安全感。
雖然天災人禍是生命中我們沒有辦法避過的事,但是神早為我們設計及預備應付的能力,如果我們沒有善用母體所賦予孩子的保護及幫助,那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啊!
 
創傷發生之後,對一些人生活像停頓了下來,甚至引起一些不可以彌補的傷害,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 IV創傷後壓力的介定有很明確的指標,我們可以用作參考。
 
診斷特質

A 暴露於某種極度創傷性的壓力源所發展出特徵性症狀
 
A1. 直接個人經驗,包含:死亡、嚴重身體傷害的發生或威脅性;或目睹威脅到他人身體完整性;或得知家人或其他關係密切的人意外死亡或慘死、嚴重受傷、或有死亡或受傷的威脅。
 
A2. 對這些事件的反應必須包含強烈的害怕、無助感、或恐佈感受。
 
B 暴露於此極端創傷壓力源造成的特徵,包括持續再度體驗此創傷事件。
 
B1. 反覆心懷痛苦讓回憶闖入心頭。
B2. 反覆心懷痛苦夢見此事件。
B3.  (少部份) 出現解離[3]狀態,持續幾秒到、幾小時甚至幾天。
B4. 當事人暴露於類似或象徵創傷事件某相關方面的觸發事件之時,經常發生強烈的心理痛苦。
B5. 當事人暴露於類似或象徵創傷事件某相關方面的觸發事件之時,經常發生強烈的生理反應。

 
 
C 持續逃避與此創傷有關的刺激,並有著一般反應性麻木。
 
C1. 經常盡力逃避與創傷有關的思想、感受或談話。
C2. 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活動、地方或人。
C3. 逃避回想可包含忘記創傷事件的重要部份。
C4. 在創傷事件發生後不久即開始,抱怨對原先喜愛的活動顯著降低興趣或減少參與。
C5. 感覺疏離或與他人疏遠。
C6. 感受情緒的能力顯著減少。
C7. 感受前途無望。
 
 
D 持續有警醒度增加的症狀。
 
D1. 難入睡或難保持睡著,創傷之前並不存在。
D2. 易怒或爆發憤怒。
D3. 難保持專注或完成工作。
D4. 過份警覺。
D5. 過度的驚嚇反應。
 
E. 表現完全症狀的時期必須超過一個月。
 
F. 此障礙必須造成臨床上重大痛苦,或損害社會、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
 
事實上治療創傷,不單是生活回復正常,停頓了的再恢復,壞了的修補了,事情便告一段落了。四川地震開始的時候,許多人都陷於一種震盪之中,當救援工作、收拾工作都好像完成了,人潮退去之後,是否創傷便會自動痊癒,一切可以繼續下去呢?
 
這問題不容易回答,但我們可以從了解創傷的本質開始去探討。
 
創傷可以說是生命的一部份。嬰孩在出生的一刻便經歷第一個創傷,因為他是從一個受保護的母體,通過狹窄的管道,加上母體肌肉的收縮及陣痛,然後進入,感受不同、溫度不同、氣味不同、空間不同、光線不同、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從嬰孩的感官來看,這完全符合一個心理創傷的定義 — 是一種導致心理震驚及暴力感受的經歷。出生過程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經過的,透過這過程人才會成長,所以這是一個實際又吊詭的事。如果比喻創傷是一份生命的禮物,那拆開這禮物便可以更明白生命的意義。因此對生命的學習不是迴避,而是接受,並且要深化它成為生活的動力。
 
這次地震,我們看見慘劇中夾著許多英雄故事,很多人在困難甚至悲痛中,發揮出人性最美麗的一面,像這裡分享文章中的每一位,都無私的奉獻自己參與救援工作。也有在災難中捨己成全了別人的,有以自己的身體擋著石塊去救孩子的父母,也有忘我去救學生的老師,這些都是創傷中釋放出來的人性光輝。所以創傷有它正向的一面。
 
但不竟創傷對人的生理機能是有衝擊,留下烙印,而這些影響可能是在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又或是靈性上,構成我們的一些改變。我們的身體就像錄音機般,把這些感受記錄在裡面。而其中最具破壞性的是無奈感及失控的感覺。在日後輔導及心理重建的工作上我們要注意的就是創傷所帶來的心理聯想,要把這些聯想的感覺澄清,並學習重新去相信自己,相信別人,接受並行駛自己的能力及資源,建立希望,朝向目標。以下三方面對創傷治療十分重要:
 
(一)明白當事人的外在世界與及內在世界
對許多人來說,地震可能及不上父母責備的一句說話,所以要處理創傷我們首先要明白對受助者的創傷是什麼 — 是直接的由一件事所造成,或是受過去曾經擁有的感受所帶動的深層感受,情感上的澄清能夠改變看法,但是烙印了的情感往往來得太快太突然,而且會蓋過所有的理智,所以單單能夠看清楚我們感情上的牽動已甚具療效。
 
(二)重建安全感
受害人仍會陷入過去的夢魘中,忘記了自己身處的真實環境。事實上現在比過去所發生的一切更重要,無論過去的事有多可怕,要讓受害人感受到現在的他確實脫險了,輔導其中一個立時引發改變的方法是幫助受害人調節呼吸,幫助受助者留意自己的身體的現狀及變化。慢慢透過與輔導員真實又真誠的接觸,可以令他感覺更實在和安全。
 
(三)把負面的看法轉為正向有利的想法
創傷往往帶來恐懼及憤怒,這兩種感受都是很強烈的情緒,前者會把一個人的精力吸乾,後者有機會成為爆炸性的能量,如果輔導員能夠幫助受害人健康的釋放他的感情,兩種感受都會誘導受害者行駛及參與情感的分享及發揮。恐懼感有助人作出計劃及安全應變的措施。而憤怒則是誘發熱情的管道,因為對現狀不滿,我們會更積極更多付出。
 
 
我們可以借薩提爾治療模式的生命圓環來表達一個人生命力的發展:


 

個人的生命圓環

肉 體 感 受
官感上
靈性
 
關係上
養份
 
智力上
情感上
情境中
 
 每個部份之間以虛線分隔開,代表無論任何一方面有困難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別的部份。每一個部份對我們都重要,都需要有靈活性及有發展,又要與其他各部份共融共存,一個人才會健康及生活愉快。
 
一個受創的人可能是官感上甚至是身體上存著記憶,影響他的生活態度,假如他在人際關係上有保留,不敢全情投入,他無論在情感上、心智體能上都不能夠得著很深的滿足,甚至在靈性上都不能夠產生信心,因而疾礙了整個人的發展及健康。從生命圓環的模式我們明白生命與及健康之道,所以解封解凍以致受害人能夠接納創傷,有新的體會,繼而產生生命的動力。天災人禍經常發生,我們除了學習預防及保障自身的安全,同時危難也帶來生命中許多的學習。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
  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
  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
 
  約翰福音14:27
 
 
 
 
 
參考資料 :
1.  Thomson, P. (2004). The impact of trauma on the embryo and fetus: An application of the Diathesis-Stress Model and the neurovulnerability - Neurotoxicity Model. Journal of Prenatal & Perinatal Psychology & Health, 19(1), 9-64.
2.  Schore, A.N. (1994). Affect regulation and the origin of self: The neurobiology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 (Hillsdale, NJ: Erlbaum.)
3.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text revision).
4.  Fosha, D. (2002) Trauma reveals the roots of Resilence Constructirism in the Human Sciences, 6(1 & 2), 7-15.
5.  Virginia Satir, John Banmen, Jane Gerber, Maria Gomori. (1991)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U.S.A. : Science & Behavior Books, Inc.)



[1] 1.Allen Shore 為當代最具影力之神經心理學家。他把新腦部研究與治療揉合為一門新的學科,讓臨床心理與及研究學者可以有一共通語言。
[2]多位學者都就母體及懷胎時期的壓力作出研究,證實Cortisol, Corticotrophin – releasing hormones (CRH),adrenocorticoptropic hormone (ACTH),epinephrine and norephrine 都會直接影響胎兒蠕動、體重與及出生的日期。(Fujioka, Kakara, Yamaguchi, Shibasaki, Kato, & Nakamura, 1999;Joseph, 2000; Shore, 1997; Sullivan & Gratton, 2002).
 

 
[3] 解離是一種防衛機制,以對抗極度令人苦惱、痛苦的經驗。使當事人與現實分隔開及抽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