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天地
學術天地閃耀之年

閃耀之年        黃葉仲萍
身兼記者及作者的蓋爾‧希伊(Gail Sheeby)在1974年首次出版了 Passages《人生變遷》一書,立即驚動了許多人,她提出「成人準備期」、「第一成人期」、「第二成年期」等嶄新的觀念,她創新的提出成年人所面對轉捩點和危機,是成長心理學家Erik Erikson 艾歷臣沒有討論到的。希伊在1995再出版New Passages 《新中年主張》,她加上大量的社會人口資料和問卷調查,加上深度訪問的結果,她提出一個成人生命新藍圖,其中她睿智的刻劃出以下成年階段的特色:試探的二十、動亂的三十、繁華的四十、閃耀的五十、和諧的六十、賢達的七十、百無禁忌的八十、尊貴的九十與及歡慶的百歲。(本文討論50+的過渡期為重點,所以命名閃耀之年。)
 
希伊以龍蝦的成長過程比喻成年人經歷的改變,龍蝦需要退去舊殼然後長成新殼,由一期進到另一期其中新舊交替的時候是過渡期。在這些過渡期中,個人是處於極其脆弱的狀態,像剛退去舊殼的龍蝦,還未有新殼的保護。因此他有可能會失據、 退縮,變壞變差,也有可能勇往直前,發揮意想不到的潛能!都有賴這段時候他能否成功過渡。心理學家費蘭狄( George Vaillant)亦粗略的以每十年區分為一階段,他同樣提出成年期大概每十年便有一次脫殼的過渡期,其中需要認清、保護和支持,以致一個人可以更實現自己。
 
    50+ 在香港是身處準備退休或早已退下火線的年紀,這轉變正是一段極為重要的過渡期。雖然很多社會上的資訊都在宣傳準備退休,預早作出安排,但是到實際踏進這階段又是另一回事。  根據香港2011年的人口統計,一般人口中位數為41.7歲,醫療進步帶來死亡率下降,男性預期一般壽命是80.3歲,而女性則為86.7歲。這代表著一般人退休之後平均還有25-30年的日子,前半生與後半生在成年期差不多是一半一半的比例。傳統的看法認為退休是一個下山的行動,年青的時候努力往上爬,日子充滿憧憬與夢想,朝著將來更好的理想,但是退休卻是由高下來,隨著身體機能的衰退,這下山的路像是步向死亡的路。單是這想法足以令你失去生活的趣味,或是惶恐抱緊現在所有的。要面對將來,我們需要有睿智的心,能夠看見盼望。
 
                       
          Diagram :  年青往上爬             退休後健康、精神狀態下滑
 
 
    有一天我被一本書的名字吸引著我─ “Falling Upward” (倒向上),作者Richard Rohr 一位神父,他寫這本書由於他看見許多人如上文所說對退休 (人生的下半場) 產生許多恐懼的想法。他同意人生上半場的奮鬬努力,為自己定位,甚至立志改變這個世界,但是他認為在下半場,我們需要知道還有可以做事的。因為有上半場的熱身,才有下半場的出現,並且可以順當的走上去。這說法跟上述傳統的看法有很大的分別,根據Richard Rohr,退休就是為了走另一條路,他的說法像給退休開了一扇新的門,而門後展開的路,正向上半場做了準備的人招手。
 
           Diagram :                      加一幅開門出去的圖
 
 
    伊芙蓮‧韋特 ( Evelyn Eaton Whitehead) 與及占士‧韋特 (James D. Whitehead)夫婦亦以屬靈的挑戰及成年靈性的邀請成書討論這段成熟期,基督徒生活,除了「不可以」之外加上「可以」和挑戰。他們認為挑戰源於自己內在的改變,當人進入成年期,他對自己的「作用」有更強的意識,並希望運用這力量在世界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充份的體認個人的生產力。當然這生產力並不止於中國人熟悉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1] 的延續後代的責任,還有它所包含的傳統遺產,在其中還有對下一代的參與與放手的挑戰。
   
    基督教的信仰對生產力有更深入及廣泛性的應用,生產力不局限於生理上及家庭的需要。韋特夫婦指出獨身的基督徒同樣需要回應生產力的素求,他們亦必須關注自己的「後代」和傳統遺產。他們又認為「…成熟的獨身人士希望將來的世界會留下他們努力的印記,但他們亦接受生產力的吸引而獻出自己,相信一個他們嚐不到的成果。」[2]。 費蘭狄對獨身人士的生產力也有類同的見解:「教會、數學專業、或是軍人,都擁有一班具高度生產力的人……….他們都能夠對所屬之群體非常貞忠。」[3]所以正如以上的心理學家所說,退休並不表示生產力的改變,反而是要透過「重整」,然後再打開另外一扇門去發展,像上山的人從另外一條路下山,沿途的風景,山前山後風趣迴異。
 
    根據2012 -2041年的人口推算,估計未來的人口會持續老化,65歲及以上的人口比例會由2011年的13% 上升至2041年的30%,如果按30年後的人口計算,847萬人中的30%是254萬。 要面對這龐大的數字,我們需要更妥善的準備,接納及運用這麼多人所擁有的生產力,在這過程中演化出更多創意的群體組織活動。伯特利輔導中心成立了50+羣體,希望往前走的日子,我們能夠運用創意來盛載及演譯這羣體的生產力,並把這生產力回饋到社會之中。
 
    借用聖經中動人的例子,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但是他知道自己終無法享用辛苦的成果,不能親身進到迦南地,但是他卻將這件事交託給下一代,是一個自我超越的表現[4]。 我們希望透過50+的重整,把50歲之前所學的都轉化為一些實際的行為,而這些豐厚的遺產可以留給我們的下一代。

 
參考資料
 
Sheeby,Gail.  Passages : Predicatable Crises of Adult Life.  New York : Dutton,1976.
 
蓋爾‧希伊 (Sheeby Gail),蕭德籣譯;  《新中年主張 : 繁華的四十、閃耀的五十、和諧的六十》;  台灣: 天下文化,1977年。
 

艾瑞克森 (Erik Erikson, etc), 同怜利譯; 《Erikson 老年研究報告 - 人生八大階段》; 台灣: 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

 
Vaillant,George E.  Adaptation to Life.  Boston: Little,Brown,1977年。
 
伊芙蓮‧韋特,占士‧韋特 ,馬榮德譯; 《成熟的魅力 - 活出基督生命的美》; 香港: 基督教卓越使团,1977年。
 
Rohr,Richard.  Falling Upward : A spirituality for the two halves of life.  London: 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2012.
 
 
 
 



[1] 《孟子》, 「離婁章句上」, 第二十六章。
[2] 韋特夫婦對於生產力的論述, 頁101。
[3] 費蘭狄對於獨身人士的評價, 頁216。
[4] 韋特夫婦提出心理及信仰成長所需要之自我超越能力, 頁181-182。